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

自我滿足

「這樣只是在自我滿足而已。」

常聽到有人這樣說,其頻繁度略遜於條頓人的上線頻率(註一)。

「人類的行為本身就是自我滿足。」

這樣的想法雖稱不上普世價值、抑或深植人心,但卻漸漸為人們所接受,以一種不可見的拓樸型式(註二)。

如我們所知,事實上這種想法並非新興的學問,諸如功利主義、享樂主義等早在甚久之前即具雛形。如同經濟學上追求最大效益,此思想主張人應追求最大滿足(註三),也就是將人類存在的目的以一滿足概念加以定義、甚至量化,而人類藉由滿足的大小比較,做出抉擇,進而構成人類一切行為的準則。

在賽局理論中,如果沒有價值的評定,也就沒有策略的選擇。換言之,策略的選擇必須基於價值的確定之上。賽局理論只能提供一個使我們獲得最大的利益的手段,而利益本身,仍須自身加以判斷。而同樣的,這也適用於人生追求最大滿足的理論上。

一個被視為自我滿足的例子:

我們社會上常能看見被寵壞的小孩,於是我們會說:「長輩的寵愛並不是為了小孩自身,而是追求自我滿足。」由於滿足源自於寵愛的行為本身,而非小孩自身所得之利益,所以寧願「壞」,還是要「寵」。於是批判這些人是「自私的」、「自利的」。

然而這種想法在我個人看來,其存在的問題和微軟系統的漏洞具有某種「數量上的相似性」(註四),我大致說明如下:

【第零點】

我絕對沒有要用「道德、倫理、人類、社會等議題是否可用一簡單之滿足理論加以分析?」這種問題去加以質疑上述寵壞小孩的例子,就如同我不會因為某國語實小附幼生(註五)無法計算三角函數,而對三角函數加以駁斥一般。而此外,滿足理論一點都不簡單。

【第壹點】

據我所知,一般人的智力無法承受持續的價值選擇行為,往往行動本身都是缺乏「選擇行為」,甚至不誇張的說,連選擇行為前置作業所必備之「價值判斷」行為都無法完成。從某種層面來看,人們像傻子一樣完成生活上的行為,我們萬萬不會對一個進行簡諧運動的石子說:「它只是追求自我滿足而已。」充其量,這樣的行為只能視為一種近乎純機械式的運作,也就是在物理的必然上,並沒有添加價值或滿足的成分。

而很不幸的,這樣的行為佔據了我們生活的大半。

【第貳點】

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:寵壞孩子是一段很長的時間,如果這人恰好也有清醒的時候呢?

確實,這樣的機率不是零,甚至比「一滴紫色墨水在水中擴散成藍色和紅色節然分明的兩塊」的機率還要高出許多,所以我將對此情況做出說明。

在這種情況下,即構成「選擇」的條件,人們開始思索哪一種選擇的利益最大。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寵壞了小孩,我們也不能妄言:「此人滿足源自於寵愛的行為本身,而非小孩自身之利益。」 因為當中大多都具有「選擇錯誤」或「價值誤判」的情況,前者是不明白選擇所帶來的結果,後者是對自身真正的價值產生誤判,這種誤判的情形有很多種,而這種誤判往往是問題的關鍵,其型態多樣而複雜,在此不贅述,但試舉萬萬中之一例如下:

「有人長了一個瘡,奇癢無比,可是抓了將導致無法挽回之嚴重後遺症。」此時即便該後遺症帶來之負利益更勝於忍耐之負利益,還是會有人忍不住抓,這就是一種誤判,時間的距離所帶來的誤判。

【第參點】

批評這些人是「自私」、「自利」就更加妙不可言了,依照滿足理論,人豈能不自利?這又有何好批評的?如果他們的狀況是前二者,那也只能說是「愚昧」,稱不上「自私」了。

【結語】

人們常說這一切都是自我滿足,而我並不否認這點。

可人生就奇妙在明明都是主觀的獨立個體、本應毫不相關,而在追求個人滿足的過程中,卻意外的有了交集:在獲得自身滿足的同時亦讓他人獲得滿足,而這滿足又產生正回饋使自身獲得了更大的滿足。試問蒼天,整個宇宙這種巧合又有幾處有?

人類現在有了電燈,於是理所當然地,享有光明、詛咒黑暗。

可更令我傾心的是那遠古以前,黑夜壟罩大地,人類初點燃光明的奇蹟時分。



(註一)名為Travian的網頁遊戲以條頓人上線頻率為最高。

(註二)與其說是不可見的拓樸型式,不如說是不可說的拓樸型式,於是不可說。

(註三)最大滿足,或曰最大幸福、最大快樂等,可參照活佛代換大全講義加以代換,只是由於李大師表示代換之間都略有不同,故因此講義而使讀者英文考場失利,本人恕不負責。

(註四)意指數量都相當少。

(註五)校區位在國語實小旁,有紅樓建築為標誌。

2 則留言:

  1. 今天排隊買票有人插隊


    結果後面的阿伯就指著那個插隊的人!!!

    把一把傘交給我跟我說!!!

    "年輕人 你知道什麼叫做正義嗎?"

    回覆刪除
  2. 「予默然無以應。退而思其言,類東方生滑稽之流。豈其忿世嫉邪者耶?而託於"正義"以諷耶?」

    怪哉!你怎麼常常運氣都那麼好?

    回覆刪除